战争年代之后的历史战争亲历者 战时・战后的证言影片

从塞班岛返回

有銘政夫先生

生年:1931年

出生地:塞班岛

在塞班岛的生活

  1931年8月6日,我出生于当时日本管辖下的塞班岛。家里人有父母,我是长子、下面有二妹、三妹,四妹五妹六妹,还有个最小的弟弟。父亲务农,他种地种的很好,因此担任了农业组织的组长。组长还身兼警防团的团长,负责将军方的命令转达给其他农户。
  我所就读的Chacha的国民学校里没有建造奉安殿,不过校长室的神龛里,供奉了天皇和皇后的照片以及教育敕语。每逢三大节日等举行庆典的时候,教导主任就会将装有教育敕语的盒子毕恭毕敬地从神龛上拿下来,学生们要一动不动地低头聆听,听校长朗读教育敕语的内容,那个时代就是如此。上到六年级或高等科一年级的时候,我们要学习投掷短棍的课程。就是将30厘米左右长的棍子,像扔手榴弹一样扔出去,那属于军事训练的一种。此外,还有扛米袋,也成了当时运动会的竞技项目。我们曾多次接受这些科目的考试。然后,还有竹枪训练。就是对着标有英美首脑名字的稻草人,用竹枪进行联系刺杀。其他的还要练习匍匐前进。当时,那样的军事训练每门课程我们都学得非常认真。

塞班岛被空袭时的样子

  1944年2月空袭时,最开始我们以为是日军的演习。其实那是美军的格鲁曼战斗机,我们以为是日军战斗机还觉得今天的演练比较正式呢。但是,很快空袭警报响了起来。在那场空袭中 ,岛上的加拉班街区被夷为了平地。照片字幕:塞班岛地图 出自《塞班岛地志 记忆中的塞班》从空袭开始到美军登陆大概经历了四个月。那时战况已经开始恶化,不得不开始往后方撤退,日军却仍在宣传这是一场必胜之战。
  身为警防团团长的父亲每次都换上军服出门,为了不让家人牵扯进来,父亲指示我们说,附近的神社下面有处天然洞穴,那边是邻组的避难地,你们去那边避难吧。然后我就把行李搬上牛车,重要的物品藏在了家门口的防空洞里,就出发去避难了。身为长子的我负责拉着牛车,其他孩子则围绕在母亲身边。
  很快,战争全面爆发,我们接到了从Chacha撤退的避难指示。由于那时父亲所在的警防团已被解散,所以我们全家人得以一起行动。那时 ,父亲身上带着两发手榴弹。他说两发中其中一发用来对付敌人,另一发则用来自尽。此外他还带着三根炸药,片刻不离身,那就是当时战争时的样子。

万岁崖

  塞班岛上有一个名为万岁崖的断崖。当时大家都被灌输说,被敌军俘虏是耻辱的。所以在那里高呼天皇陛下万岁,然后投海自尽,这样自杀的人有很多很多。但是偶而在涨潮的时候,跳在海里的人们有的也没死成。在女校和实业学校上学的人,因为都接受过在海里进行长距离游泳的训练,所以没有那么简单地溺亡。而有些全家用绳子绑在一起跳崖的人们,就算其中有人想挣脱,由于身体被绳子绑住了,最终全家一起死了。有的父亲会把家人逐一抛入海中,不过会游泳的人还是能活下来。我亲眼所见当时有三个人,上国民学校高年级和初中以及女校的孩子们,都没死,全部游回了岸边。
  很快,美军的坦克和军队就出现在我们面前,那种状况下简直是四面楚歌。在海岸受到攻击,我们就逃到山里。在山里受到攻击,就逃回海岸。就那样反反复复,我也记不清当时逃到哪儿怎么逃的了。身为避难百姓团体队长的父亲,动不动就提议大家自尽,但妹妹却以怕死为由而拒绝,母亲也表示,既然孩子怕死,就不能强迫孩子们自尽。母亲还说,要亲眼看着所有孩子死后,自己再去死。就这样一次次地躲过了自尽。有一天,走在避难队伍最后面的父亲说要去方便一下,就离开了我们,再也没有回来。身为队长的他天天提议自尽,但大家全都反对,想要自尽,孩子们全都不同意,他也不能直接强迫孩子们去死,那时父亲心中应该非常纠结吧。

在海边被俘

  后来我们逃进了万岁崖附近海边的丛林里,那里成了我们的最终避难地。由于敌军近在咫尺,我们不能走出丛林,也无法游到对岸,最后我们从那里走了出去,到附近的民房里,心想着喝够了水再自杀吧,于是走出了丛林。那民房里不仅有水、还有番荔枝,我们在那里正准备喘口气的时候,被美军包围成了俘虏。美军与传闻中的样子截然不同,见我弟弟受了伤,他们立刻给他裹上毛毯,还帮忙消了毒。我们家完全没有受伤的只有两个人,我被炮弹碎片烧伤了腹部,弟弟 在避难途中被炮弹碎片击穿了膝盖,最终因破伤风死在了收容所。
  美军将我们称作第十三团。俘虏从第一团排到了第十五团,这意味着我们被俘虏的时候,基本是在战争末期了。收容所是从第一团开始按顺序建造的,我们是在第十三团。每当俘虏被送到收容所,立刻会有几百人聚集到门口,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的亲戚或者兄弟姐妹。收容所是那种白铁皮铺顶的木制的长屋子,在那里负责做饭的有日本人,到了吃饭时间,就会把饭装进饭桶给大家打饭,我们拿着餐具排着队领饭吃。

在塞班中学接受教育

  最开始,收容所内每个团里有一个小学。把从各小学里选拔出来的孩子集中到一起,成立了塞班中学。由会讲日语的美军,开展英语教学。由于收容所里只有这一所中学,所以学生们的年龄有的甚至相差三四岁。在中学就读期间,我们并没有被安排军事作业。在学校里我们接受了美国的民主主义教育,也进行了各种教育实践,因此学习并不是那么辛苦。我们在那里学到了美国的民主主义,尽管如此,日本不会输、也不可能输,这样的想法仍然萦绕在我们心间。

回到冲绳开始战后的生活

  就这样经历了一年半收容所的生活,我们终于回到了冲绳。1946年的年关刚过,我们被安排坐上了美军的LST(坦克登陆舰),从塞班回到了冲绳。登陆舰内有几百人,挤得满满当当。登陆冲绳后 第一天,我们住进了中城的久场崎收容所。后来,母亲的弟弟有个帐篷小屋,他们把小屋让给了我们,于是我们搬进了那种叫Kabaya的独栋帐篷小屋,就此开始了在冲绳的生活。那时食物都是美军配给的,我们领过来,那些小麦粉和大米等等自己在家煮了吃。

自己建造校舍

  后来我进入胡差高中读书,学校是原来的美军军营改造的,那是种高高大大的营房,美军圆拱形兵营。其他的帐篷小屋和茅草屋、还有白铁皮铺顶的校舍,全部是我们自己搭建的。找建材运材料等等,都是我们自己合力完成的。这个大的美军的圆拱形兵营,原来是附近的泡濑那边的美军让出来的一栋,我们将这栋美军的圆拱形兵营拆了,全校学生一同将它搬上了泡濑陡峭的上坡。这个美军的圆拱形兵营校舍,就是我们自己搭建的。我们先是挖出大坑,将地基部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,然后再把周围一圈用土进行填埋。地基一共挖了一米多深,使得这栋美军的圆拱形兵营校舍虽然比其他的校舍矮,但是抗暴风雨能力也更强,这也是1949年格罗里亚台风中,唯一没有倒塌的校舍。
  当时高中原本是四年制,但是中途却改为了六三三制。那时 ,我高中二年级。按照新的学制, 升到三年级,三年读完就毕业了。但是我们这批二年级学生,重新读了一遍二年级。我们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,再上一年二年级时叫新二年级,上完三年级毕了业,就这样我们一共上了四年的高中。入学时这所学校还叫胡差高中,毕业时已经更名为胡差高等学校,学校名也变了。
  我家所在的安庆田地区周边紧邻河岸,地势较低,那里原本全都是耕田,战后修建了道路,耕田被填埋,道路两边建起了住房,逐渐发展成为街区。每逢下雨,那片区域都会被水淹,非常麻烦。道路的东边一带还曾发生过大洪水,洪水冲到了安庆田小学操场,学校的桌椅都被冲走了。
  战后有段时间,胡差高中下设了英语速成科和教师培养班。我起初并不是为了当老师,而是为了参与军事作业,所以高中毕业后,我在英语速成科学习了半年。和学校相关的,是被分配去当英语老师之后的事。但是在小学里一堂英语课也没上过,我被安排负责与外部打交道,为了校舍建筑和学校运营,在和外部的交涉中到处奔忙。

致年轻一代的寄语

  我非常期待年轻一代的表现,我认为现在年青一代起点很高。我们那时对于美军,不管怎么说,虽然对美军有过直接行动。但现在的年轻一代就不一样了,他们能冲进联合国(倡议冲绳问题),堂堂正正地付诸行动。我们那一代从没想过去联合国倡议,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一代真是很了不起。从这种意义上来看,我们冲绳人,虽然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历史,但仍然培养出了优秀的年青一代。


  之后,有铭政夫先生,长年担任教职员工会的专职职员,为创造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保护人权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,并在战后冲绳的土地斗争以及回归运动等和平相关运动中,倾注了自己的心血。